2025年广元女儿节“放歌嘉陵江”群众歌咏活动之旺苍专场。(拍摄:陈加普)
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
在四川广元待了6天,采访“蜀安行·护万家”安全应急文化比赛,也采访广元女儿节。前者是全省文旅安全的实践探索,后者是全国独一份的城市盛会。两种热度交织,让这座川北门户的活力愈发鲜活,烟火气和热闹劲儿扑面而来。
这些年,从广元通高铁,到康养曾家山;从剑门关、翠云廊,到广元贡米、青川白茶……我与报社驻广元站记者刘彦谷,采访间的默契渐成友谊,我也与这座城市结下了深深的联结。
“这次采什么?亮点是啥?怎么写好?”每次采访前的“灵魂三问”,早已是固定仪式,2025年的女儿节报道亦不例外。
女儿节盛会,盛装打扮的“广元女儿”。(广元市委宣传部供图)
我们对这个节日并不陌生:谷子姐姐是土生土长的广元人。六年前,2019年,我曾与她一同制作《换个视角看广元美》Vlog。此后数年,她用直播、沙画、VR、MR视频等创意形式,一次次让广元女儿节“出圈”。
这一次宜人配资,我们决定做“双语国际传播产品”,做“文化活动的经济观察和城市洞察”。
8岁广元小学生贝贝,用英文介绍“我的家乡我的节”。(拍摄:刘彦谷)
我们请来8岁的广元小学生贝贝,三天拍摄,从绿布抠像到凤凰楼、皇泽寺、女儿节永久会址等广元地标,用英文向世界讲述“我的家乡我的节”。拍摄结束时,贝贝眼里闪着光:“我爱我的家乡,我爱女儿节,太好玩了!”这份孩童的自豪与骄傲,是最动人的注脚。
从1988年开始,今年已是第37届女儿节。每年金秋,广元以持续“沸腾”的方式开场,让“外地人喜欢、本地人自豪、年轻人向往”。
2025年广元女儿节开幕式前,等待演出的广元学生们。(拍摄:谢杰)
在落地10年的广元万达商场,麻柳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菊花分享:借着 “文旅融合百业兴” 的东风,她带着非遗与本地知名品牌“金贝儿食品”跨界合作,推出联名款月饼——当传统刺绣纹样印上月饼礼盒,老手艺有了新载体,非遗的多元之美也有了更贴近生活的表达。
对于分布川陕、拥有82家实体烘焙店的金贝儿而言,女儿节更是多维发力的契机:既靠联名产品激活消费活力,又在“女儿节人才夜市”中招兵买马,人气与人才双收。有趣的是,它的英文名“kingbaby”还被一位从上海迪士尼归来的游客调侃:“莫名感到一种宠爱。”
“曌动广元”群众巡游活动现场,喜悦的游客和市民。(拍摄:谢杰)
而“宠爱”,正是我们在采访中的一个真切感受——广元用女儿节,宠着这座城的市民,也宠着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女儿节?
“广元女儿节是纪念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传统节日。”开幕式上,广元市委书记何树平说,女儿节,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,一曲奋楫扬帆的时代新歌。
这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,早已刻进广元人的骨子里。
女儿节系列活动中盛装打扮,展现巾帼风采的“广元女儿们”。(拍摄:谢杰)
朋友圈里,一位在广安工作的“00后”广元妹子哭笑不得地分享:“几个月没回家,我爸说想我,结果见了没几小时就走了,说要回去过女儿节。”评论区有人打趣“女儿不在身边过啥节”,恰恰印证了女儿节在广元人心中的分量。
武则天在公元705年就沉睡在历史长河里。那么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上,男女老少为何仍对这个节日如此热忱?
这个问题,我在广元问了不下20次,得到的答案各有温度。
广元女儿节嘉陵江永久会址前,笑颜如花的广元女孩。(拍摄:谢杰)
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广元万达实验学校校长杨宇恒说:“女儿节是展现女儿之美、彰显女性力量的舞台。广元的孩子很幸福,能在多元活动中触摸古蜀道、盛唐文化的魅力,感受传统文化的创新,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。”
广元市苍溪县东溪镇中山村村干部、“乡涧溪”电商品牌创始人樊涧华,则把女儿节当作一个“大型直播间”。前不久,她刚带着村民们一周卖出18万斤苍溪雪梨。“这次女儿节,我把盛会拍下来分享给村里老人和在外乡友。更想借节日大舞台,对接乡村振兴资源。”
中国作协会员、四川省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芙蓉,以文学视角解码蜀道精神、女性力量、广元故事:“女儿节的时代内涵,在于文化的传承创新,在于城市为女性搭建成长舞台,让新时代的‘女儿美’与‘女儿强’绽放光芒。”
封面新闻记者谢杰在广元市城区采访群众巡游活动。(拍摄:刘彦谷)
还有从杭州跨越1700公里而来的浙江“00后”女生陈姿羽,专门为女儿节奔赴广元,用4分钟短视频点赞四万枚烟花的极致浪漫,也点赞“一座城市认真做一件事的人文魅力”。评论区里,有网友共鸣:“广元女儿节不只是节日,更是连接世界的文化符号和链接广元儿女祖祖辈辈记忆的文化脉络。”
突然想起,9月1日晚上,烟花表演结束,顺着人流往外走,烟花升腾的余音和人群里的兴奋欢笑交织。旁边穿着汉服的小朋友兴奋地喊道:“妈妈,空气里都是过年的味道!”穿着亲子汉服的母亲温柔回应:“幺儿,这是只有我们广元的节日。”
9月1日晚,烟花表演后,散场却仍“沸腾着”的人群。(拍摄:谢杰)
这是那晚以十万计的观看人群里,偶遇的对话。语气里的底气和自信,藏着女儿节带给这座城市,独一份的“仪式感”和“幸福感”。
9月2日早上7点,我在蒙蒙细雨中离开广元。前一日还盛装过节的女性,已“切换”成送孩子上学的母亲、奔赴岗位的女职工。
谷子姐姐问我此次采访感想,我回答:“这一次,我看到广元女儿节是个‘动词’。”在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民俗中,游客和市民去感知、塑造和享受——城市发展澎湃着的动态、动能、动力。
这一次,就写到这里。广元女儿节,下次见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