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耗的孩子,藏着这些小心思
很多家长以为“内耗” 是大人才有的情绪,其实孩子的内耗更隐蔽,藏在那些 “听话” 的表象下。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表现,或许他正在和自己较劲:
过于在意他人评价,习惯用“讨好” 换认可
有的孩子特别乖,朋友家一个孩子每次来家里玩,都会主动帮我收拾散落的玩具,哪怕自己还没玩够;有次她妈妈说“你要是能让弟弟开心,妈妈就更喜欢你了”,之后朵朵看到弟弟哭闹,哪怕不是自己的错,也会立刻把手里的零食递过去,委屈地说 “我不抢了,你别哭”。
这类孩子总在观察别人的脸色,把“别人高兴” 当成自己的责任,生怕自己哪句话、哪个动作让别人不喜欢658配资,慢慢忘了自己真正想做什么。
展开剩余76%害怕犯错,宁愿“不做” 也怕 “做错”
我们之前还遇到过一个案例,一个初中男孩,学校组织航模比赛,他偷偷查了好几天资料,连零件都准备好了,最后却没报名。妈妈问他为什么,他小声说“万一飞不起来,同学会笑我,老师也会觉得我不行”。
内耗的孩子总在提前预设 “失败”:写作文怕语句不通顺,干脆磨磨蹭蹭不下笔;学骑自行车怕摔,攥着车把不敢蹬 —— 他们不是没能力,是怕 “错了之后,就不被认可了”。
还没开始,就先否定自己
“我肯定不行”“还是别试了658配资,省得丢人”,这些话常从内耗的孩子嘴里说出来。
我们在咨询中有听家长说起自己孩子,明明孩子私下跟妈妈说“想当小组长,帮大家发作业”,但老师问谁愿意报名时,他却把头埋得低低的,小声跟同桌说 “我肯定选不上,还是让别人来吧”。他们习惯在事情开始前就给自己 “判死刑”,不是不渴望,是怕 “期待之后的失望,比不试更难受”。
情绪敏感,总跟自己“过不去”
孩子因为画画时不小心涂错了一笔,崩溃大哭,把画具扔的到处都是。这种情况听起来离谱,但在咨询中并不罕见。
内耗的孩子对自己特别“苛刻”:考试错了一道题,会反复想 “要是当时再检查一遍就好了”;跟同学说话没得到回应,会纠结 “是不是我说错话了,他不喜欢我了”—— 别人眼里的小事,在他们心里却像块石头,反复琢磨,越想越难受。
这些行为背后,其实都是孩子在寻找“被接纳” 的证据。他们悄悄在心里画了一道线:“只有我做到了 A,爸妈才会爱我;只有我没犯 B 错,老师才会喜欢我”。可这条线永远在变,他们只能不停追赶,把精力都耗在了 “证明自己值得” 上。
无条件接纳,是孩子停止内耗的关键
心理学中所说的“无条件接纳”,不是纵容或不管教,而是让孩子明白:“你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,不需要通过外在成就来证明。”简单说,无条件接纳是让孩子知道:“你的情绪、你的存在,无论怎样都值得被尊重;但你的行为,需要符合规则,需要慢慢改进”。
知道了无条件接纳的重要性,可具体该怎么做?其实不用复杂的方法,日常的几句话、几个动作,就能给孩子传递“你值得被爱” 的信号。
1.将“事情”和“人”分开可以对事说“不”,但对人永远说“是”。例如:“你这次考试没准备好(行为),但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调整;这不会改变爸爸妈妈对你的爱(接纳)。”
肯定孩子的感受和存在,而不是只夸结果少说:“你考了满分,太棒了!” 多说:“我看到你这段时间很认真,为你感到骄傲。” 经常表达:“我喜欢和你在一起。”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也接纳孩子普通父母若能平常心面对失误、接纳自己的有限,也会把这种轻松感带给孩子。孩子不需要完美,只需要真实。4.在孩子情绪低落、自我否定时,给予倾听而不是评判一句“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/很挫败”,比一百句“你应该怎样”更有力量。这种接纳,会给孩子一种“底层安全感”:就算我有缺点、会犯错、没达到别人的期待,我依然是被爱的。有了这份安全感,他才不用把精力耗在 “自我怀疑” 上,才敢去尝试、去犯错、去成长。
结语
内耗的孩子,就像在黑暗里走迷宫,手里攥着一根线,线的另一端在父母手里。他们不停试探、不停纠结,其实就是想确认这根线会不会断?你们会不会松开我的手?而父母要做的,就是紧紧握住那根线,用一句“没关系”“妈妈理解你”“你已经很棒了”,给孩子照亮方向 ——孩子考砸了,说一句“没关系,我们一起分析错题,下次加油”;孩子做错事了658配资,说一句“没关系,改正了就好,妈妈还是爱你”;孩子说“我不行”,说一句 “没关系,我们慢慢来,妈妈陪着你”。这份确定的认可,会成为孩子心里的“定心丸”。当他知道 “就算我不完美、会犯错,也依然被爱”,就不会再把精力耗在 “自我怀疑” 上,会敢去尝试、敢去探索,会带着这份安全感,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。
发布于:江苏省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